全国统一咨询 153-1500-1706
气象科技史研究,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综合性。研究气象科技史,有助于从不同视角看待大气科学技术主流问题与发展难题,对全面把握大气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提高气象科技工作者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人们到底能从气象科学史中学到什么呢?
专家学者研究气象科技史一方面是为了借鉴历史经验。譬如,从科技史角度了解古人如何根据气候变化进行迁徙,如何用科学和技术推动文明发展;当下,则可以思考如何从数值天气预报发展史中获得对未来创新研究的启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吴国盛认为,无论是从保护历史遗产角度出发,还是从现实科学技术发展角度考虑,研究气象科技史都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另一方面,了解气象科学技术的基石是如何一步步奠定的,专家学者更能对当前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反思。
中国科学院院士丑纪范认为,气象科技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学术论文,在如今的科研论文评价体系中,反而不容易发表。譬如,天气预报的一些物理方程在最早编写出来时,由于技术手段不完备,很难完全解开。如在当前,这些方程极可能被论文审稿人冠以类似“再多做一些研究”的评语而无法刊发。但回望历史,随着科技进步,这些方程被不断完善和计算,成为当前预报业务的核心基础。这说明要从长远角度审视科学家的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也表示,科技进步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所谓先进的科研成果,今天先进,明天就很可能被赶超。科技不断向前发展,每一步都需要宽松的科研环境,引导研究者走上核心道路,并对科学问题中的每个必经环节进行鼓励和肯定。
研究气象科技史还存在哪些难点呢?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认为,这项工作其实工作量非常大,要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真相。但最为困难的是,对于气象科学史要知其难还要知其所以难。早期一些气象学家能够凭借当时仅有的几个地面观测站资料,画出锋面结构图,并挖掘其中规律。“我们需要研究他们是如何做到的,需要培养哪些能力,而这对今后气象科技的发展很有必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研究员张朝林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挖掘历史不仅要呈现当时的事实,还要挖掘科技突破背后的环境支撑,加以总结,才能让其对未来气象科技发展真正起到推动作用。
我国气象科技史研究发展起步相对较晚。2013年启动筹建的气象科技史委员会已获批准,其作为中国科技史学会的重要分支,将为气象科技史学术同行提供平台。专家呼吁,气象科技史研究需要来自不同机构甚至不同领域和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和努力。(来源:《中国气象报》文/孙楠 卢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