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咨询  153-1500-1706

一站式数字展馆工程设计施工机构
NEWS
新闻动态

NEWS 新闻中心

这家展馆 收藏5000余件老物件
来源:光明网 | 作者:zhongzhengjituan | 发布时间: 2019-03-21 | 899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报讯 晶体管收音机、老式电话机、打字机、大哥大、存折粮票……在贵阳市花果园,有一家名叫“老深圳·旧时光”的民间博物馆,通过一个个旧物件,直观展现了我国近一百年来人民生活的发展变迁。
进入馆内,一个个老物件映入眼帘,留声机里播放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邓丽君的歌曲,充满了古朴厚重的时代气息。
这个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由张晓明于去年3月份建立。据悉,从1995年收藏第一个老物件“大哥大”开始,他已收集了5000多件老物件。如今,在张馆长的努力下,不少人慕名而来感受旧时光。据悉,建馆一年来,已有三家集团准备与他开展文旅项目的合作。贵州省文旅部门也在时刻关注着展馆的经营状况,帮助展馆进行宣传并给予政策支持。张馆长也受邀参加2019年第九届建川博物馆近现代收藏交流会,继续为我国近现代老物件的收藏贡献智慧。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张馆长表示,他计划在两三年内建设一个合法化、体系化的民间博物馆,选址大概在贵阳市、遵义市或息烽县;3至5年内,将其发展为一个红色文化产业;后期推动展览进校园、进民间,发挥民间博物馆的文化与教育价值。同时他也会继续收集有价值以及更具文化意义的老物件。 (本报记者 申旭旺)
砖头厚的大哥大
“大哥大”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的第一代通讯工具。它粗大笨重的“体格”以及动辄上万元的价格,成为一代人的生活记忆,也成为当时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当时也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才会见到它的踪影。
1996年,从贵州铜仁来到深圳已有四五年的张晓明,看到身边有人通过“大哥大”随时通话,独在异乡的他会格外想念家乡的亲人,对“大哥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当时他一个月工资只有300元,一部“大哥大”却要上万元,通话费用1分钟1块钱,高昂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大哥大”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几年后,张晓明在潮汕老板家中再次见到“大哥大”时,便以300元的价格购得了被认为已没用的“废品”。之后,他继续收集着“大哥大”的更新换代产品,总计收集了三四十部。“这些物件,展现了我国通讯工具的发展过程,也是国家发展的轨迹。”张晓明馆长表示。
机械式的打字机
计算机的出现推动了许多办公软件的出现,也使打字越来越方便,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办公。但在计算机还未“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前,大部分人用的都是机械式的打字机——它也有现在计算机键盘上的数字键、字母键和空格键等键位,不同的是,它是通过一个个齿轮的转动来实现文字输出的。
据张馆长介绍,这个老式打字机是个进口货,在国内并不多见,是他在2015年去香港“淘宝”的过程中,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收藏家那里见到的。当时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打字机,便希望这个收藏家能卖给他。可能是老人经常护理的缘故,这个打字机机械零部件保存非常完整、按键仍能正常操作,他与这位老收藏家沟通了将近一年,都未能如愿。但在最后,老人家被张馆长的诚意打动,终于同意把打字机卖给他,价钱上也让他看着给就行。
如今,这个打字机按键仍很灵活,只要连接上相关设备,它依然还能起到打字的作用。
铁路灯塔信号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夜晚运行在铁轨上的火车会车时或者遇到突发情况时,是通过什么灯具指挥呢?答案就是铁路灯塔信号灯。
在展馆内,一个铁路灯塔的信号灯格外醒目:外形就像现在装有电瓶的手提电瓶手电,规格较大。但它凭借3节一号电池却可以显示出红、黄、绿三种不同的颜色,在当时的铁路交通指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张晓明馆长介绍,这个信号灯原是他去年10月份从都匀市一位退休的铁路工人手中拿到的。这位退休铁路工人是通过媒体的报道,知道张晓明馆长在贵阳开了这样一家老物件展览馆,专门收藏近几十年的老物件后,他觉得把这个早已不用的信号灯放到张馆长这里会发挥更大的价值,于是就把信号灯无偿赠给他。
张馆长表示:“虽然这种信号灯已被更高级的自动化工具所代替,但通过它却能展示出我国交通指挥从人工走向自动化的发展历程,意义重大。”
贵州电影放映机
电影放映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比较常见,那时候很多人家里还买不起电视机,当村里面放电影时,男女老少基本上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聚在一起来看电影这个新奇玩意。
据张馆长介绍,这个电影放映机原来是一个北京藏家的。3年前,当他知道贵州也有人在收藏近现代的老物件,而这个放映机是由凯里市无线电厂生产的,便觉得它放在贵州收藏家手里会更有价值,于是就把这个电影放映机无偿赠给了张馆长。今年春节前,当他知道张馆长在贵阳市开办展览馆,又把他收藏到的二三十盘电影片盘赠送给了张馆长,其中有关于焦裕禄、雷锋的许多红色影片。
张馆长说,在当时,长春等电影制片厂都是用铝或者铁来制作电影盘夹,贵州因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全国少有的用木板制作电影盘夹的地方。
如今,这个老式电影放映机通电后还可以正常工作。张馆长打算今年在小区里放映几部红色影片,希望感兴趣的市民前去观看。
赤脚医生的急救箱
在一些山区,交通不便利,村民看病不方便,乡村赤脚医生常挎着医疗急救包,行走在一个个山村之间。不过,现在的赤脚医生少了,医疗急救包也已作了简化,东西少了很多,也轻了不少。
张馆长收藏的医疗急救箱主要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达20斤,里面有医生的工作手册,包括上下两层。上层主要是纱布、针管、三角巾急救包以及印章等医用物品,下层是各种装有药剂的药瓶。
据张馆长介绍,这个急救箱是他5年前从毕节市一位已经退休的赤脚医生那里得到的。老人觉得,把药箱放在收藏家手里更有价值,便低价卖给了他。
张馆长希望通过这个医疗急救箱向大家呈现当时乡村就医看病的情况,对比不同时期的医疗水平,展示我国在医疗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申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