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咨询 153-1500-1706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浑南区高坎镇旧站村,拜访抗美援朝老兵孙德山,探访他自费创办的抗美援朝教育展馆。走过一段土路,在几趟平房之间伸出了一个条幅,上面写着“革命历史及抗美援朝爱国教育展馆”,条幅的下面左侧写着“发扬革命传统”,右侧写的是“争取更大胜利”。冬日的寒风中,站在条幅下的老人面容慈祥,精神矍铄。他就是孙德山。
盘山道上翻车差点牺牲
“我今年85岁了,17岁参军,当兵的第二年,随部队第一批进入朝鲜战场。当时是东北军区警卫二连的一名战士。”孙德山说,在朝鲜的5年时间里,他参加战斗2年零9个月,1953年停战后,又执行命令在朝鲜帮助建设了两年后才回国。
孙德山的任务主要是开车运输物资。因为没有制空权,所以执行运输任务常常在夜里进行。在一次夜间执行任务中,被敌轰炸机发现,几架敌机围着车队转,不时扔下炸弹。当时,车队走的是盘山道,道路被敌机炸得坑坑洼洼,别说晚上不开车灯,就是白天也不好走。突然,敌人的几架飞机俯冲下来,冲着孙德山的汽车就是一阵狂轰乱炸,躲避中,他的车翻下了山崖。他的头部和腰部都受了重伤,至今还留着伤疤。与他一起执行任务的团政委英勇牺牲……团政委叫朱德昌,现在就安葬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每年清明节,孙德山都去祭奠战友。孙德山老人眼里噙着泪花说:“正是为了怀念那些牺牲的战友,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那段历史,我建起了这个抗美援朝教育展馆。”
1000多件展品布满展馆
这个展馆有200多平方米,是孙德山利用自己居住的小平房前的小院子改建的。为了遮风挡雨,棚顶铺了一层塑料布,墙四周贴满了抗美援朝时期的照片,还有一些文字材料。展厅内有10个展台,里面摆放了抗美援朝时战士们穿过的衣服及用过的一些物品,旁边两个小屋除了摆满同类纪念物品,还有很多英雄的铜塑像。虽然纪念馆的陈设有些简陋,大部分的展品都是手工制成,但可以看出,这些展品渗透着创办者的心血。
左边墙上挂着的11幅刺绣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些刺绣做工精美,展现了我军战士过浮桥、三七火炮向敌军阵地开火等战斗场景。老人孩子般地笑了:“这些画面都来自我战场上的经历,我把我所经历的战斗,进行了构思,专门到抚顺去请专家帮助创作。创作一幅要好多钱呢。我没有那么多钱,就反复跟人家说,后来人家看我的心很诚,又是做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事,一幅就花了1000多块钱。”
6年投入8万多元
孙德山并没有多少积蓄,刚开始建设展馆的时候,为了节省开支,他自己开了一片荒地种粮食,来解决自己和老伴的吃饭问题。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去捡废品,抡铁锤砸铁换钱,加上积攒下来的1000多元退休金,全用在了兴建展馆上。孙德山的邻居告诉记者,为了尽快把纪念馆建起来,开始的几年,孙德山为了省钱都不咋买肉吃,一天三顿和老伴吃咸菜。“刚开始,家人并不理解我,但我很坚决,慢慢的,家人也就理解我了。”
“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弄,但后来想想,可以把我家的院子利用起来。为了省钱,我就去捡各种破烂,能用在棚顶的就用在棚顶,不能用的就卖钱买东西。东西齐全了,我就自己弄,后来,家人看不下去了,也帮忙。棚子弄完后,我就开始找材料,复印照片、材料等。后来我一打听,在我家这边复印需要一元钱一份,而在沈阳市内只要两三毛或者五毛,我就坐公交车到市内复印,因为我印得多,一下子能省十多元。”孙德山说。记者走进他居住的小屋,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显得很黑,墙上已经出现斑斑裂纹,屋内摆放着一张床,地上摆放着老式的立柜,最显眼的地桌上摆放的电视机。四周墙上贴的都是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画。孙德山老伴告诉记者,老人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有点钱就往展馆上投入,6年下来,花掉了七、八万块钱,现在连烟酒都不动了。
留言本记下参观者感动
展馆里有一本黑色的日记本格外引人注目,里面记录着参观者每次参观后的感悟,记者翻了几页,发现当中的参观者除了有沈阳人,还有抚顺、铁岭等外地人,有老兵也有很多幼儿园小朋友,还有沈阳农业大学的学生。“每次看见他们高兴地离开我就感觉到所有付出都值了”,孙德山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来免费参观,记住那段历史。”
一位参观者写道:“抗美援朝的老兵们是最应该受爱戴和尊敬的人。我们要记住那段难忘的历史,革命前辈浴血奋战为的是啥?今天参观展馆,也看到了孙德山老人的坚守,我们这些年轻人自愧不如。回去后,我要好好工作,不再抱怨。祝老人身体健康。”
也许,这就是老人最大的愿望。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何强